我们不是好朋友吗?
发布时间:2024/1/7 10:27:54 作者:校管理员 浏览量:561次
我们不是好朋友吗?
禄口玉振路幼儿园 小二班 冯逸鸣 陈娇
“石头,不可以抢东西……,今天必须刷牙……,怎么把水洒地上了,怎么又把衣服弄脏了……”类似这样的画面,在我和孩子之前的相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,包括我身边亲戚朋友的亲子教育中也会存在。但我后来慢慢发现,越是以对待成人的标准去要求、评判、教育孩子,越是会“鸡飞狗跳”,家长越来越崩溃、孩子越来越不自信,这大概就是教育中常提的所谓“爱的名义”吧。
“妈妈,你是我的好朋友”,这是现在我家4岁孩子会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。我和孩子之间逐步建立起了一种朋友模式。这种改变最早是受我在职公司企业文化的启发,我的老板提倡“让人们像游戏一样工作”。联系到育儿方面,我就会经常反思为何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呢?下面,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以及身边的所见所闻,谈谈父母与孩子朋友相处的几点心得体会。
一、平等交心,成为孩子人生中的好朋友
在我们大人的观念里,朋友关系一般都是建立在同龄人之间,在工作中能够耐心带教徒弟、在生活中能够体恤朋友,但在育儿问题上却恰恰由于较大的年龄差距,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个体特征,多是以“家长制”的方式与孩子相处,无形中打造了一种“亲子隔阂”。所以,我们首先要从理念上做出改变。
要学会尊重。经常会听到有些父母,尤其是学龄前的家长讲:“孩子还小,懂什么呀?”。我们往往都会天然地认为,孩子的能力还不够,家长的选择就是对孩子最好的。但其实现在的小孩都很聪明,比如我家孩子每天要自己选衣服(可能天冷也不愿穿厚衣服)、去超市选自己想吃的东西(比如冬天想吃雪糕)等等,如果这种情况下采取粗暴地禁止、呵斥或者直接执行家长的想法,孩子反而会情绪化、不配合。所以,在合理的要求范围内,我会尽量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;若是遇到实在不合理的要求时,就让孩子说出这样做、能够说服我的理由,争取在相互理解中达成一致意见。父母与孩子成为朋友的第一步,首先就是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。
要学会换位。换位思考其实是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进一步理解,我们需要将自己也想象成一个孩子,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的行为与想法。比如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、或者在外面唱反调等,有类家长反映可能就是回家进行盘问、斥责:“今天是不是惹祸了?下次不可以这样……,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……。”包括我自己,之前也会有过类似的想法,但现在我会慢慢尝试换位思考下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,然后再针对性的去跟孩子了解情况,并让他知道犯错并不可怕,但要学会知错就改。因此,换位思考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也很重要,要去理解孩子的想法,并正确的引导,而不是将父母心中的标准作为孩子的行为标尺,一味地斥责、威胁,这样解决不了问题的本质,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要学会交心。“今天看什么书”、“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?”。睡前故事、分享聊天,是我们家每天晚上必备的亲子活动。在这个过程中,个人感觉还是比较受益,不仅与孩子逐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,也让孩子从心理上认可你是他的好朋友。所以,与孩子交心也是建立良性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点,父母不仅要让孩子主动分享自己的趣事,也要向孩子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,做到朋友式的平等交流、无话不谈。
二、言传身教,成为孩子品格塑造的导师
有句俗话说:“上梁不正下梁歪。”说的其实就是父母的榜样作用。无论是学龄前孩子的咿呀学语,还是入园后的集体生活、为人处事,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模仿的对象。我们更应该要在言、行方面要做好这个榜样作用,引导孩子诚实守信、知错能改、言行一致等等,养成良好的人品与性格。
要言之有理。“爸爸,那个是什么?”、“妈妈,这个是为什么呀?”,我们家四岁的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,而且也天真的会认为爸爸妈妈什么都知道。但有时候,我们会出于工作的原因或者网络的诱惑,就心不在焉的随便回答或者干脆不给予回复。其实如果在对孩子的言语说教中,运用类似这种敷衍式、不真诚、不尊重的交流,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反感、甚至不良的模仿。个人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讲道理,以自身类似的经历、或者身边的实例、书中的故事讲给孩子听,让孩子感同身受、快速的理解接收,建立正确的价值观。
要以身作责。有个比较典型的例子,孩子一边吃饭要一边看电视,如果要求他不能看电视时,孩子会反问“那为什么爸爸可以一边吃一边看手机呢?”。在类似这样的情景中,我们会发现孩子其中也在观察家长的行为。所以,我们要求孩子能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也得能做到,希望孩子能完成的要求家长自己也得带头践行,以父母的言行一致去影响孩子,培养孩子的诚实守约意识和行为习惯。
三、授之以渔,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引导人
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。最后,在我们与孩子心理上、相处上成为好朋友后,我们还需要传授孩子更多的方法与技能,给予孩子更广阔的成长空间。
要给予动手的机会。“妈妈,我不会,你能帮帮我吗?”面对孩子这样的求助,有的家长可能就直接动手开干了。其实这种包办式的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种行为“剥夺”,只是一时帮孩子解决了问题,但孩子始终没能得到锻炼。并不是促进孩子成长的持久之计。所以,我们反而需要学会放手,可以用“你可以动动脑筋,不试一下你怎么知道不行呢”类似这样的话语去鼓励孩子尝试,给予充分的机会让孩子探索、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孩子动手,逐渐让孩子自己掌握生活学习的技能、解决问题的办法,也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先自己思考。
要给予试错的空间。古人云:“人无完人”、“实践出真知。”很多时候,我们大人都会以成年人的方式去给孩子的行为下定论,比如“这个危险、那个不能做……”,希望孩子总是在完美的安排中完美的表现,个人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思想上的“包办”,无形中代替孩子做了判断与选择。所以,我们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试错、改错的机会,帮助孩子建立探索的自信心,让孩子在亲身实践认知错误、纠正错误。